
每年开春后,随着温度的回升,草鱼、黄颡鱼、叉尾鮰等淡水鱼就会接连发病,发病鱼聚堆、游边,观察体表有烂身、烂鳃、真菌感染等症状,当温度快速上升或水质变化大时,往往会发生大量暴发死亡,现华东、华中部分地区发病已有抬头,究其原因在哪里?
一、早春大量死鱼的原因
1.黄颡鱼
早春出现大量死亡的黄颡鱼,大部分症状都是头部、下颌发红,在近几年更是爆发一种病毒病“杯状病毒”,一般在每年3-4月,水温在20-25℃时,该病处于爆发期,水温高时,该病则不爆发,且主要发生在密度较高、存塘量较大的池塘。
黄颡鱼冬季经历长时间停食,鱼体缺乏食物来源,依靠肝脏分解脂肪,获取能量,增大了肝脏负荷,肝脏极易受损。此外,缺乏食物来源,主要消化器官肠道萎缩、肠壁变薄、韧性变差,消化吸收面积减少、消化吸收能力减弱,黄颡鱼体质差、免疫力低,因此在开春恢复投喂时,就更易受到病毒感染。
2.草鱼、鲫鱼
草鱼、鲫鱼在早春最易感染斜管虫,感染后引起缺氧导致大量死鱼,在斜管虫少量寄生时,不易被发现,从而耽误治疗导致鱼缺氧大量死亡。
另外,草鱼、鲫鱼在早春还易爆发细菌性败血症,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症状为头部、下颌发红、烂身等,治疗相对困难。早春的这种细菌病造成的溃烂是由里到外的,虽然看着鱼体表皮完好,但肌肉组织已经出现腐烂,所以此时外用消毒杀菌效果不理想,只有通过内服治疗。而春季低温期,鱼吃食较差,体质恢复较慢,内服抗菌药效果也差,故治疗效果偏差,死鱼难以控制。
二、早春鱼塘管理要点
1.驯食
温度回升后,鱼也开始开口摄食,但多数冬季停料或转塘的鱼,由于长时间不摄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驯化,才能恢复之前的摄食状况。因此,驯化初期15-20天,先少量喂食,待鱼消化系统恢复并稳定后,再正常投喂,且每日最多两餐,驯料时以鱼上水面吃料为标准,驯料要循序渐进,直到观察上水面吃料的鱼,占投放种苗数量的90%以上为宜。
2.养好水
“好水”的第一个标准是稳定!早春的气候非常不稳定,时晴时雨,早晚温差大,返底、水变(倒藻)是常见现象,但目前水温相对较低,对鱼类的危害还尚未表现出来,到3月份以后,开始出现大量发病死亡时,就为时已晚了。
其次,才是底好!良好的底质具有较强的缓冲性,是营养物质的宝库,如果管理不善,它也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温床”,同时积累大量耗氧物质,早春加强改底频次,也是稳水的关键。
3.防受伤、强体质
温度回升后,细菌、真菌繁殖速度加快,如果鱼体表或内部有伤口,更容易感染,继而发生水霉、烂鳃、细菌性败血症等疾病。早春防受伤、提高鱼体体质,可以减少鱼病发生。
(1)拉网或者转苗后,当天使用聚维酮碘消毒,促进体表伤口愈合,水温高于15℃时,连用2次;
(2)早期加深水位至1.8米及以上,新塘可在1.5米左右,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搅动1-2小时,促进水体流动,同时曝气;
(3)驯料时内服保健品,早春建议内服胆汁酸、多维、乳酸菌等,提高鱼体消化能力,促进肝脏代谢,恢复鱼体体质。
转载说明
来源:水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