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以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人工渔礁为代表的设施渔业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个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举、立体开发应用的海水养殖新局面。
一、工厂化养殖
严格来说,现在国内只有水产养殖才能实现工厂化。流水式工厂化水产养殖适宜于水源水质较好、换水成本较低的地方。由于当地水源无工业污染,水质清澈纯净,微量元素丰富,水量及水质变化不大,可引用河水或海水作为水源,搭建钢结构防风棚,保持进水与排水同时进行,这种叫流水式工厂化水产养殖。亦可保持一定的换水率,增加循环水养殖系统设备对养殖水体进行循环处理,以便使水质变化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这样最有利于水产品的生长,这种形式被称作半流水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适用于优质水资源稀少的地方。如污染严重的城市郊区、海水或淡水河流被严重污染地区、内陆没有海水的地方,可实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这种养殖模式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小,系统稳定运行后可持续赢利,但前期土建及设备投入较高。
二、网箱养殖
在天然水域中,用合成纤维或者金属材料制成一定规格的网箱,然后将鱼养殖在网箱中,投饵或者不投饵,最后养殖成为商品鱼的方式,称为网箱养殖。世纪80年代,我国湖泊网箱养殖逐步发展起来。到2004年,我国内陆天然湖泊中设有网箱养殖的面积达到5310.2公顷,产量达59.23万吨。优越的湖泊渔业环境与高产的网箱养殖技术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捕捞作业模式,生产出优质的水产品,形成了高效的市场竞争力,促使湖泊网箱养殖迅速发展。网箱养殖有很多种方式,选择浮筒搭建的浮动平台,水底部分用渔网圈养,形成一个天然的渔场是现在许多人的选择。网箱养殖相比其他方式,更加灵活、简便,不占土地,借助自然海水的流动和潮位的涨落而达到较好的水质条件,节约了动力,属集约化养殖方式。自1981年发展起来后,已成为海水鱼最重要的养殖方式之一。
三、人工渔礁
人工鱼礁是人工置于天然水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它通过适当地制作和放置,来增殖和诱集各类海洋生物,达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投放人工鱼礁,可以有效地保护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幼鱼幼虾,提高其成活率,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场所,有助于资源成倍或数十倍的增加。人工鱼礁的渔产量,一般比非礁区提高10-100倍,最高达1000倍;且人工鱼礁对海洋环境起到净化作用。人工鱼礁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提高海域生产力。人工鱼礁还可以缓解底拖网渔船对海底的破坏投放人工鱼礁,可以阻止底拖网作业,防止海底出现"荒漠化";并且人工鱼礁有利于优化渔业生产作业结构,不仅使被淘汰的废旧渔船得到利用,同时也可以建造一批人工钓业、笼捕或刺网渔场;被调整作业结构的部分底拖网渔船可以改为从事钓业或改装为游艇,渔船的出路和渔民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人工鱼礁建成后,可以实现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来源:王紫薇, 赵万里. 中国设施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 39(04):247-252.